总分馆制:

  • 首页
  • 本馆概况
  • 720全景
  • 数字体验
  • >传承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传承动态

    返回首页

    邯郸非遗——馆陶印迹(一)

    发布时间:2023-12-21 02:05:48    浏览次数:258次

    木偶戏源于古代武俑,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儡子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又云:“窟儡子,亦云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齐后主高纬尤所好。”这说明至少在汉代已有木偶戏这种戏剧形式。木偶戏后来统称为“傀儡戏”。20世纪30年代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改称“木偶戏”。它所衍生的形式和品种主要有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皮影木偶戏、牵线木偶戏。

    馆陶县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由木偶、操纵演员、配音演员和乐队四部分组成,多用戏曲曲调演出,有的用对话或歌舞表演。最早是用河北梆子的曲调演唱,大锣大鼓,无管弦伴奏,以后加进了人声帮唱。后来随着当地四股弦的兴盛,滩上木偶戏也改唱四股弦戏曲调了。木偶戏的伴奏唱腔悠长流畅、通俗委婉,语言含蓄幽默,表演动作细腻,惟妙惟肖,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至今还流传着:“不浇园,不锄地,也要去看木偶戏”的民谣。人们称赞说:“木头人,木头人,真正像个人;木偶戏,木偶戏,活像真人在演戏”。

    馆陶木偶使用木质偶人,目前保存较好的有青衣、花旦、小生、老生头像共七副。偶人头是用梧桐树的树根雕刻而成,然后上彩、做头饰、制戏衣。雕刻“曲直不差”、 “短长合度”,十分讲究尺寸比例规格,头部打底色、涂漆、上油彩,使木偶的头部更富有表情和立体感,当演员操作时,便能“既手舞而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达到了“贯彼五行,超越百戏”的拟人化、形象化的艺术效果,这种雕刻技巧可以说己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木偶的戏衣是用当地的土布剪裁而成。伴奏乐器有:鼓、锣、镲、钹、笙、笛、四股弦等。


    馆陶木偶戏是广泛性的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研究华北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其每件作品都有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我国民间戏曲的集中反映,为了解民间戏曲近代的发展提供了活化石的作用。

    木偶戏传统剧目有《王林休妻》、《吕洞宾戏牡丹》、《祝九红要嫁妆》、《状元祭塔》、《下山》等。

    来源:文旅馆陶

    邯郸市群众艺术馆

    (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