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馆制:

  • 首页
  • 本馆概况
  • 720全景
  • 数字体验
  • >文化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信息

    返回首页

    二十四节气·清明 | 在时节的无声流转里,“字”遇见诗

    发布时间:2024-04-03 08:57:00    浏览次数:91次

    清明节气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这个节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农耕祭祀中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踏青习俗在清明节期间尤为盛行,在这个时期,人们会扫墓追念先人,同时也会在郊外游玩、赏春景。这种结合了扫墓和郊游出行,使得踏青成为了大众的一种娱乐活动,而文人墨客却赋予了它更多的是诗情与画意。

    年复一年,四季更替,时节的无声流转里,“字”遇见诗,寻常人生便具足了三味,自是情怀满满。清明节来临之时,邯郸市群艺馆本期“二十四节气·清明”篇将为大家分享邯郸诗人、书法家王志军先生自作诗书法作品赏析。群文艺苑,少长咸集,百花齐放,让我们携手相约踏歌而行,邂逅一个不一样的清明。

    王志军书法作品《清明飞絮随感》

    轻笛一声风递暖,

    踏青折翠话时光。

    漫天飞雪情归处?

    休问流云问柳杨。

    王志军自作诗书法创作感言:

    清明节,从小印象最深的是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让我先入为主地对清明产生了凄凉清冷的感觉。其实,清明节又叫踏青节,青青的杨柳,尤其是那漫天如雪的杨柳絮,有时让人烦扰,却总让我动情。我家住柳林桥头,每年清明前后,时有家长带着孩子,折下嫩嫩的柳枝,青皮做管,弄成柳笛,听着柳笛,漫步滏阳河畔,这如烟如雪的杨柳絮,让人生起无尽遐想。春去春来,回忆儿时青涩,慨叹时光匆匆,内心常常问讯漫天的飞雪,带着怎样的思绪?要飞到哪里?哦,貌似飞雪不是飞雪,不要问天上的流云,问问杨树和柳树吧,于是我写了这首《清明飞絮随感》。

    在书法创作形式上,正文我采用了隶书书法字体,有行有列,以东晋《好大王碑》为主基调,减省了蚕头燕尾装饰性线条,追求古拙自然的书法风格。

    王瑾对《清明飞絮随感》诗作点评:

    “清笛”指柳笛,主题是“杨柳絮”,从和杨柳相关联的“清笛”入手,这个契入点也很别致。诗人自叙创作过程,家住在柳林桥头,每年清明前后,时有家长带着孩子,折下嫩嫩的柳枝,青皮做管,弄成柳笛。听着柳笛,漫步滏阳河畔,这如烟如雪的杨柳絮,让人产生不尽联想,春去春来,回忆儿时青涩,慨叹时光匆匆。于是乎水到渠成,便有了对“漫天飞雪”杨柳絮的追问:漫天飞雪情归处?休问流云问柳杨。诗人不再正面感慨时光回忆亲情,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去追问蒙蒙飞絮,并且在追问的对象“柳杨”前巧设波澜,“休问流云问柳杨”,因为如果天上飞的是真正雪花才问流云,这“似花还似非花”的杨柳絮,当然就应该只问柳杨了。这样语言平易中带出机巧引发出盎然之诗趣四溢,在轻松、诙谐的语调里彰显了诗人热爱生活的激情以及乐观、开阔的胸襟。似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颇为圆熟精到且高妙。

    张军强对《清明飞絮随感》书作点评:

    这件隶书作品,笔法线条出自篆书的篆籀笔意,通过绞转笔法的运用,给人感觉非常的古朴厚重;用笔取法经典汉碑中《礼器碑》和《张迁碑》的笔意,点画之间变化转换极其丰富。作者通过去繁化简的取舍理念,笔画在省略了蚕头燕尾装饰的同时,字型在姿态上更加简洁自然,神韵上自是多了几分的古拙意味。

    字形结构上取法《好大王碑》的宽博古朴,如作品中的“青”字,在横画较多的情况下,作者加上了收放、曲直、向背等多种创作元素。

    字中点画的每一笔,由于起笔入锋角度的变化,既而呈现了各自不同的形态,这样就有效避免了笔画的雷同、单一;上面横画的收笔戛然而止,形成了自然的“破锋”,斩截之处既松柔又不失力,纤纤细丝自是让字多了几分的飘逸和灵动;若干个横画的不平行,以及竖画的不均等分割,笔画中的留白之处就有了不同的空间变化;上面两个横画的重叠粘连形成了局部块面,更是增加了字的厚重感和立体感;上下的间架结构关系,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使得整个“青”字显得格外的错落有致和摇曳多姿!

    “雲”字的整体结构非常有特点,上部的“雨”在空间结构上打破了均衡。细微之处,两个留白的点画都有着粗细和长短的变化,左面点画形成块面粘连,与另一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云”的两个长横画相互有着向背、曲直的映衬与变化,这种效果会让其行笔过程的起伏变化,显得更加突出。古人形容横画的书写意象,在形态上如“千里阵云”,这一切似乎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作者在行笔时,墨汁在宣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水与纸在默默交互律动的心灵对话,“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妙哉,令人神往!

    整个“雲”字笔画较多,而最下面的间架结构却安排得很小,上下对比关系非常强烈,给人的感觉似乎重心不稳,而正是这种“揺摇欲坠”的感觉,才呈现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让我们从过度规范化的审美疲劳状态里,瞬间跳脱了出来,生发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虽跌宕而不过于险奇,整个字似乎感觉有了无限的动感势能和线条张力!笔者在作品里为“雲”字赋予了最美的结体方式。

    该作品在章法结构上,虽然有行有列,但作品通过块面、墨色的丰富变化营造了静中有动的整体氛围。作为一个单字,不仅在点画上要有着细微的变化,从章法布局来讲,每个块面的处理也影响着通篇的艺术效果。以作品中“漫天休问”块面为例,“漫”字外廓呈现为椭圆形,“天”字为正方形,“休”“问”为梯形和长方形。虽然每个单字结构不同形态各异,但相互之间在对比关系上又有着依托和映衬,这样不仅没有丝毫违和感,相反这齐而不齐的布局方式,更是提升了作品内在的丰富性和统一性。

    落款章草,取法和隶书一脉相承的《急就章》和《月仪帖》笔意,看似不经意草率的笔划,处处表现出的是天真烂漫的艺术气息。在一件作品里增加了一种不同的书体,就增加了一分艺术元素,整体也就增加了一分的艺术美感。

    王志军书法作品《自作诗七绝四首》

    清明“结”语

    二十四节气,做为一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共同记忆和情感,传递着世代相传的经验和智慧,通过传承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历史发展轨迹。

    邯郸市群艺馆做为艺术普及的重要窗口,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己任,每一位热衷于奉献的群文工作者,都在默默无闻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当我们沉浸于经典,只要足以专注,任时光流转,一定会在每一次酣畅忘我地追文逐墨中,“书”途同归!

    艺术简介

    王志军:号治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邯郸市诗词楹联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热爱生活,工作之余长期热衷于群文公益事业。

    王瑾:系河北省诗词协会诗词理论研究员,邯郸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燕赵辞赋研究院副院长,中辞网副总编。诗龄四十年,创作诗词曲作品万余首。出版个人专著《锦心绣口鉴赏集》,荣获河北省三十年文艺类最佳图书奖。热爱生活,工作之余长期热衷于群文公益事业。

    张军强:号小蝉,出生于1971年3月。河北师大美术教育书法专业本科学历,就职于邯郸市群艺馆书法部,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在汲取古人书乳的基础上,力求笔墨与时代同步,在创作理念上崇尚真实自然,无表达不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