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然遗产日】邯郸非遗——涉县印迹(二)
发布时间:2023-06-11 02:39:21 浏览次数:1567次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中国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1、索堡南街舞狮
简介
所属类别:
民俗
批次:
第一批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索堡南街老狮,也称“青狮”。青狮威猛刚直,头若箩筐,眼似铜铃,鼻孔高扬,口如血盆,体态庞大,威严俱存。无论从它的起源、还是古老传说,青狮都称得上“神兽”。每逢农历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正月十九这四天,全村的社火集体上街,庆天贺地,青狮作为索堡文化的象征现身民俗视野,同时,舞狮作为传统表演已然成为现代年轻人眼中的一种新型的体育文化。青狮以传统手工制作为主,制狮师傅用布、麻、纸等制作狮身框架,整个格调是纯青色的。狮头直径一米二,狮身大概一米五到一米八,狮尾一米左右,狮头重十五公斤,而舞狮用的绣球的制作,更是巧夺天工,技艺精湛。无论如何旋转,灯盏的位置在重力作用下始终保持烛台朝上,烛火均纹丝不动,着实震撼。表演时,要先由“乡劳”上香,待香灰落下,舞狮人员叩首、净手才能披狮。狮头的扮演者需佩戴铃铛,也称神铃,单手托头,另一手扶下颚,身体前倾,从狮子的嘴巴辨别方向,寻找目标,狮尾者则两手托起,双肩下压,俯胸踏腰屈成约九十度,出演时,前有战鼓助威,后有得胜鼓踩点,先是神狮狮嘴大张,铜铃一阵响过,一道火光腾空而起,绣球前面领路,火把两边前行,舞狮者先迈前脚,再迈后脚,待前脚落地,后脚才接着落地,左右两脚依次进行,昂首竖耳,贲法跃动。在蹿、跳、滚、戏球、舔毛、搔痒、喘气时,要求狮头、狮尾配合默契,相互撕咬,闪展腾挪,在烛光火影的交相辉映下,一举一动虎虎生威,配合鼓点依次完成。
南街老狮的管理现在仍沿用“耍社”、“乡劳”旧时名讳。“乡劳”一般按门牌号顺序,住处宽敞,交通便利的村民轮流负责管理。同时搭配几家住处分散的人参与。乡劳负责存放、晾晒、修补、组织供奉、招待等工作。每逢初一、十五要上香、上供。遇到节日或表演时,都要有人提前看好时日,上香上供,放炮磕头来请狮,方可出狮。每年出狮都要对狮子进行修补,修补都由年长的老人来负责,修补时要在狮子的侧方,清洁狮头时不能面对狮子的正面。
在南街人的心目中,老狮已远远超过了民俗娱乐本身。老狮的存在,彰显出南街人一种文明、礼让、和谐、奉献的狮子文化,更象征着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同心合力的精神。老狮,是一尊威猛、智慧、吉祥、历神显圣、祈求平安的“神兽图腾”,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抿节饭
简介
所属类别:
传统技艺
批次:
第二批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涉县地处深山,自古以来多产玉米,豆类(黄豆,青豆,绿豆,红小豆,狸小豆)高粱等粗粮。据有关史料记载,涉属冀州地,春秋属晋,战国征兵属魏、赵。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河北与王郎周旋,有一段极有名的传说;“王郎赶刘秀”,相传刘秀走国时,被王朗兵追击不舍,在太行山中,刘秀饥饿难耐时,到一户人家求得帮助。山里人家看到刘秀虽然人疲马乏,但是一看就非凡夫俗人,所以家里也没有更好的饭菜,只有把家里的缸瓮都倒腾见底,才凑合着做了一顿饭,就是用几样面掺合起来的面食让刘秀饱腹后逃离险境,也就是人们今天还在吃的抿节饭。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以吃大米,白面为主了,但抿节饭营养较全,制作简单,味道独特的优点,还不时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涉县自古以来,百姓就有吃抿节饭的习惯,而且做法也是多种多样,人们也有串门去吃抿节饭的习俗,因每家每户做出来的味道有很大不同。用玉米、高粱等粗粮经粉碎后加入榆皮(分野生和种植两种)作为粘合剂,用温开水将掺好的面和成面团,用抿节床抿到开水锅。用玉米、豆类面加入少量榆皮面,用玉米、豆类、小麦面各占三分之一,用温开水和成面团抿入开水锅内。过去抿节饭多数是先将红萝卜干、白萝卜干、干豆角、南瓜片等干菜放入锅中煮软后再将抿节抿入锅内。待抿节饭好后,用花椒油淬上小蒜、葱、韭菜等调花入锅内。现在多是,开水煮出抿节后浇上卤(卤的做法和面条卤一样)。
粗粮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它含有植物纤维(预防心血管疾病)、“肮酶”抑制剂(预防癌症)、丰富的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和低热量多元化的综合营养成分,除此外还有保护牙齿、抗衰老等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日渐提高,现如今人们多以大米、白面为主食,很少甚至从来不吃粗粮,而这一粗粮细做营养价值很高的抿节饭的做法也日趋减少,富有地方特色的抿节饭将会淡出人们的餐桌。
传承人:王雪连(县级)
李书英(县级)
赵海霞(县级)
3、娲皇九曲阵
简介
所属类别:
民俗
批次:
第三批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涉县弹音娲皇九曲内容独特,历史悠久。主要为繁荣民间节日文化,寄托人们宗教信仰,祭祀祈禳、还愿人生礼俗、年丰节庆等。弹音村在唐王峧沟的凤凰山上的娲皇宫旁,西汉时称右中皇山,相传,女娲当年就是在这里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造笙簧,子民们为了永久纪念女娲的功德,特此创办了女娲九曲阵。
场地选择在20米见方的平地上用石灰粉溜成九曲图案,沿着图案栽360根4尺长的木桩,并按顺序用绳子或铁丝将木桩连起来,在旧时每根木桩上顶端放一灯盏,如今装上红黄兰绿彩灯,在九曲阵入口处搭一牌坊,牌坊上插松柏枝、彩旗、挂彩灯贴对联,牌坊下设入口和出口,第一阵为炼石补天阵,阵中挂女娲补天神像,第二阵中挂女娲抟土造人神像,第三阵为雷公电母阵,在阵中敬雷公电母神像,第四阵为止霪镇雨阵,阵中敬龙王爷神像,第五阵为钻木取火阵,在阵中敬火神爷像,第六阵为封水灌田阵,阵中敬三官爷神像,第七阵为驱魔驯兽阵,阵中敬山神爷像,第八阵为垦耕造簧阵,阵中敬土地爷神像,第九阵为生死轮回阵,阵中敬阎王爷神像。
我国不少农村在元宵节均有举办九曲社火的习俗,但把女娲文化融入九曲阵的娲皇九曲,唯弹音村独有。据考,在该村有,转转九曲阵,一年百事顺,观观九曲灯,生男生女都聪明,踏踏九曲场,来年考个状元郎之说,如男女久婚不育者,想生一个男孩,就往回偷摘一个红灯笼,想生一个女孩就往回偷摘一个蓝灯笼,或往回偷一根九曲灯桩,来年如愿后,偷一还二。
传承人:汤水平 (县级)
汤江红 (县级)
汤双红 (县级)
转自涉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