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馆制:

  • 首页
  • 本馆概况
  • 720全景
  • 数字体验
  • >传承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传承动态

    返回首页

    邯郸非遗——武安印迹(四)

    发布时间:2023-08-04 09:16:43    浏览次数:934次

    面塑

    中国的面塑艺术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武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武安的面塑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在旧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人生各个展现生命意义的仪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在当地被称为“大饭”,“大窝的”, 也就是现在的面花、花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熟能生巧,大饭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断提高,越做越精美,发展为现在的面塑工艺品。

    制面塑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竹刀、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面团经过 “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顷刻之间,各种花果、小动物形象便脱手而成,精巧别致。彩画有的蒸熟后点染,有的晾干后点染。

    面塑题材多取材于各种神话故事,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百鸟朝凤、孔雀回头看牡丹、鱼戏莲、喜鹊登梅,也有戏剧、历史人物,大多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吉祥如意的追求。

    所塑动物如虎、狮、马、牛、猫、龙、猴、羊等,着重夸大头部比例,增强尾部动感,刻画四肢的灵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飞禽类如鸡、鸭、孔雀、凤凰、喜鹊及各种小鸟,则夸张表现其尾羽的动感,夸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拟人的效果,与观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植物类有各种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图案纹样。面塑具有造型简练生动、制作精细,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艳丽单纯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收藏价值。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好,一种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独特的体系程式。其中的造型意识和方法、人文思想及发展,都有着亟待开发的深刻内涵。

    后土圣母出巡

    柏林位于武安市城区西偏北25公里,属阳邑镇管辖,是武安市最大的行政村之一。据碑文记载,该村建于秦汉时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也是武安市文物丰富区之一。在该村乾方有一座突起山岗,名曰碧霄山,山巅存一千年古刹—后土祠。千百年来,围绕着着后土祠及其附属建筑,发生着一系列民俗祭祀和庆祝活动。其中最有特色的一种形式就是“后土圣母出巡”活动。

    后土圣母是传说中的大地女神,是道教尊神四衡,即四大天帝之一。后土之神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与女性的崇拜,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万物之母,也是民间信仰的大地女神。她掌阴阳、育万物,管一切众神。自上古至今,一直被誉为华夏之始祖。自远古时期的轩辕黄帝“扫地为坛”祭拜后土业已历时五千年之久,历代帝王为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均将祭拜后土之行视为执政不可或缺的祭奠仪式,列为国家祀典。至明清两代,皇家才将祭祀天坛、地坛取代参拜后土祠,其实地坛祭祀亦当为后土神。

    柏林村祭祀后土活动,据村内牌坊文字记载,从元代就已经开始,中间从未中断,至明末清初,活动达到鼎盛。建国前后,大庙被拆除,祭祀活动暂停。改革开放后,在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下,2010年祭祀活动正式重新恢复。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8届,活动内容更加完善,活动规模参加人数及一次比一次大。

    (转自武安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