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馆制:

  • 首页
  • 本馆概况
  • 720全景
  • 数字体验
  • >传承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传承动态

    返回首页

    邯郸非遗——涉县印迹(四)

    发布时间:2023-08-17 01:51:53    浏览次数:1069次

    女娲祭典

    简介

    所属类别:民俗 

    批次: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涉县女娲文化,渊源流长,关于女娲的神话传说亦如珍珠散落民间,神奇而美好。涉县的许多村名、地名都与女娲文化有关,如弹音村与女娲造笙簧有关,磨池村与女娲造人有关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女娲祭典”主要包括:民间祭祀、祈禳还愿、进香朝拜、神话传说、人生礼俗、岁时节庆等。女娲祭典是一种古老的民俗及民间祭祀女娲文化活动。2006年5月20日,涉县“女娲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农历三月十五为女娲生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五,四面八方的民众到娲皇宫朝拜女娲。从北齐建成庙后就有庙会,历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庙会规模逐年扩大,久传不衰,至清朝达到鼎盛。

    建国后,民间朝拜延续不断。庙会期间,民间祭祀以摆社为主要形式。全国各地摆社以福建漳州、泉州、山西长治、榆次为主,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组织百余人,全套祭祀器具设备,到涉县娲皇宫寻根祭祖,谒拜女娲。赶庙会的虔男信女,香客云集,有祈福还愿的,有进香朝拜的,还有旅游观光的。为了传承女娲文化、弘扬女娲精神,从2003年9月至今,每年涉县都要组织一次公祭女娲大典仪式,以展华夏文明,凝聚民族之魂。

    过去 在涉县几乎村村有社,甚至一村多社,从清康熙年间后,上顶朝拜的有八道社,分别为:弹音社、曲峧社、石门社、七原社、温村社、索堡社、桃城社和唐王峧社。碑文记载;这八道社中,弹音村为东道主,弹音社为头道社,亦称龙头社。四方之客人先到弹音村行客拜过,然后到娲皇宫朝拜。农历三月初一,各社组织人员,多则上千人,少则几百人,全副古装穿戴。祭品有三牲太牢、时果三珍、馒首干果等,祭器设备有金瓜钺斧朝天镫、祭旗、功德旗、黄龙旗、五彩旗等。祭祀队伍一字长龙,浩浩荡荡,甚是壮观。民间活动融入了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承人:汤水平(市级)

     县级传承人若干 (略)

    涉县赛戏

    简介

    所属类别:传统戏剧

    批次: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涉县赛戏是邯郸赛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赛戏在涉县又被称为排赛、对戏,为古老的原始戏剧,它与民间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山神与女娲是供奉的主要对象。在活动上倡导全民参与,在时间上主要限于元宵节,在表演上为白话式,在内容上主要为军国征伐类戏。它是我国先民创建剧的活化石。涉县流传至民国时尚有八九个村能演,后又经战争或政治运动,至20世纪80年代只有上清凉、弹音村勉强演出。2008年6月,涉县赛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考证,赛戏曾流传于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等地,是融民间祭祀与地方戏曲于一体的古老剧种,具有浓郁边塞地方特色。《汉书•郊祀志》中的祭祀活动就叫做“塞”,六朝以后称“赛”。在举行祈求风调雨顺、驱鬼逐疫、追斩旱魃等赛祀活动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赛戏,这种特殊的戏剧表演活动与赛祀活动混称为“赛”,所以,民间也把它叫做“神赛戏”。涉县赛戏的特点是无唱腔和音乐,只有锣鼓击乐,以断句烘托气氛。由于戏中武打场面较多,人物也是帝王将帅出场,女角更稀少。涉县赛戏的唱腔,一般分为四种:大唱、小唱、平腔、挑腔。大唱、硬唱、响马调一般用于武将唱花脸,小唱一则为声稍拖,二则为气声腔调,最显著之点,在句末加“哎”,这是上清凉村赛戏的腔调特点。而在井店、弹音、台村等处的赛戏中,则在句尾加“咿呀”。

    经常上演的剧目有《长坂坡》、《火烧战船》、《宁武关》、《打登州》、《霞萌关》、《邯郸之战》、《宁国府》、《打蒋全》《渑池县》、《大会垓 》、《乌江岸》等剧目故事,最早的为商代,最晚的为明代。演出场地不限舞台、场院、街巷均可,也可沿街巡游。

    传承人:汤香平(省级)

    王海平(市级)

    上刀山

    简介

    所属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批次:第二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台村上刀山源于清末民初,迄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上刀山就是用梯子、绳子、铡刀、捆绑成人字架,由上刀山人赤脚上去。表演内容有口叼一桶水、或嘴咬一口铡刀、或背小孩、或倒立,并有大鼓、锣 、钹、铙等相关器具助兴、表演非常惊险,扣人心弦。

    涉县台村上刀山其基本特征:

    一是主要道具有:木梯或木杆、铡草刀、绑绳、水桶等,表演惊险,惊心动魄,具有不畏艰险,挑战极限的特征。二是演职人员要胆大心细,正视困难。表演者必须勤奋苦练,技艺超群。三是上刀山容易下刀山难,演员要坚韧不拔,一气呵成。演技不断创新,如由一开始一刃一背而上,变成全是刀刃而上,由嘴叼水桶变成肩扛一人而上或顶端站立变成顶尖倒立等等,具有常演常新的特征。四是该杂技配以打击乐,主要乐器有鼓、锣、铙、钹,雅俗共赏。主要在年节或庆典场合演出,具有渲染节日气氛,弘扬民族精神,强化团结奋进的特征。五是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展示民间文化精髓,宣扬民族文化个性。表演者打脸着装,尤其服装,定格唐装,具有回眸历史,展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特征。

    传承人:程香太(省级)

    付连平(省级)

    程魁太(市级)

    (转自涉县文化馆)